《聲律啟蒙》被稱作最美音韻的國學經(jīng)典。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、清朝學者車萬育所作,在清朝是家喻戶曉的兒童啟蒙讀物。
《聲律啟蒙》是古代兒童語言啟蒙集大成的經(jīng)典著作,有很多人就是誦讀著“云對雨,雪對風”,一步一步地成長為一代國學大師的,比如朱自清、李叔同、林語堂等等。
《聲律啟蒙》對現(xiàn)代孩子還有幫助嗎?
和古代孩子一樣,《聲律啟蒙》同樣可以給現(xiàn)代的孩子打下堅實的語言基本功。
1.優(yōu)秀的閱讀理解能力
《聲律啟蒙》極其注重語言的音韻,以及文字、詞語、句子的對仗展示。
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了對字、詞、句之間關系的理解,這個能力隨著孩子的年紀增長,優(yōu)勢會越來越明顯。
2.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
《聲律啟蒙》用詞非常考究。它每句話雖然簡短,但字、詞、句之間呈現(xiàn)出來的畫面感卻極強。
經(jīng)常誦讀這樣的內容,一方面是可以加強孩子平仄對仗的訓練,另一方面對孩子在人物、景色、畫面等方面的描寫能力也可以起到熏陶和啟發(fā)的作用。這對孩子將來的語言表達和寫作這兩個重要的方面,都有著極大的幫助。
3.豐富的人文知識
《聲律啟蒙》全篇引用了大量的典故??梢哉f學習《聲律啟蒙》,就是在學習一份中國歷史人文的知識大綱。這些知識全部是非常珍貴的文化素材,它們會像養(yǎng)分一樣,將會滋養(yǎng)孩子一生。
《聲律啟蒙》包羅萬象,天文地理、山川草木、人物典故、器物鳥獸,可以說是囊括了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各個方面,并以放大鏡式的細節(jié)呈現(xiàn)了出來。讓孩子不僅能夠接收到對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系統(tǒng)學習,還能感受到傳統(tǒng)文化背后的細節(jié)之美。
4.培養(yǎng)好的審美能力
《聲律啟蒙》的語言極其優(yōu)美,極致地呈現(xiàn)了中國語言的美感,而在字里行間又勾勒出了一幅幅中國風的畫卷。孩子在優(yōu)美的語言和優(yōu)美的畫卷熏陶下,審美能力從小便可以得到滋養(yǎng)。
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和學習《聲律啟蒙》,婷婷姐姐把它唱成了歌,讓孩子輕松又快速地記憶,并結合對聯(lián)進行了講解,幫助孩子學以致用。
婷婷教你讀懂聲律啟蒙典故
婷婷教你讀懂聲律啟蒙典故: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和學習《聲律啟蒙》,婷婷姐姐把它唱成了歌,讓孩子輕松又快速地記憶,并結合對聯(lián)進行了講解,幫助孩子學以致用。婷婷姐姐的聲律啟蒙課有哪些特點呢,和小編一起看看吧:
1.優(yōu)秀的閱讀理解能力
《聲律啟蒙》極其注重語言的音韻,以及文字、詞語、句子的對仗展示。
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了對字、詞、句之間關系的理解,這個能力隨著孩子的年紀增長,優(yōu)勢會越來越明顯。
2
聲律啟蒙典故注釋(1)
三緘:“孔子”看到周廟有金人,三緘其口,而銘其背曰:古之謹言人也。
榜:船槳。
睍睆:美好的樣子?!对娊?jīng).邶風.凱風》:“睍(ㄒㄧㄢˋ)睆(ㄏㄨㄢˇ)黃鳥?!?/p>
清涼悲素扇:“班婕妤”扇詩曰:‘??智锕?jié)至,涼颼奪炎熱,乘捐篋笥中,思情終斷絕’。
淚痛濕青衫:“白居易”為江州司馬時,作《琵琶行》有:“坐中泣下誰最多,江州司馬青衫濕”。
漢室既能分四姓:《漢紀》載,尚書以上為甲姓,九卿方伯
聲律啟蒙典故:擲地金聲孫綽賦,回文錦字竇濤書
晉 孫綽 作《天臺山賦》成,對友人范榮朞說:“卿試擲地,當作金石聲。”
范起初不信,打開來一讀,果然贊不絕口。事見南朝 宋 劉義慶 《世說新語·文學》、《晉書·孫綽傳》。
金石,鐘罄之類的樂器。后以“擲地金聲”形容辭章優(yōu)美。
古時陜西有一才女蘇蕙,十六歲嫁秦州刺使竇濤?,F(xiàn)有其回文詩一首: 楚 雁 江 宿 秋 沙 流 洲
聲律啟蒙典故:徐稚榻,魯班梯
前句語出《資治通鑒·漢紀四十六》。徐稚是豫章南昌人,當時陳蕃是那里的太守。
陳蕃性格很是嚴厲固執(zhí),從來不接待賓客,只有徐稚來的時候,才會設下一榻,徐稚走后立刻命人撤掉。“下榻”就是由此而來。
后句出自《墨子·公輸〉。公輸班,也就是魯班曾經(jīng)制造過攻城梯,為了展示效果,拿來攻擊宋國。
沒想到墨子卻來守城,二人斗法,魯班使出百般手段,最后無計可施,可是墨子守城還是綽綽有余。
聲律啟蒙典故:徐稚榻,魯班梯
聲律啟蒙典故:桃林牛已放,虞坂馬長嘶
第一句典出《書·武成》。武王姬發(fā)滅掉商朝后,就“歸馬于華山之陽,放牛于桃林之野”,也就是表示以德服人,給那些還未歸降的人看。
第二句指的是伯樂的故事,伯樂一日路過虞板,見到一匹老邁的千里馬,因主人不識貨居然把它當作拉車的馬來用,眼看這匹馬步履艱難,伯樂不由上前抱住馬脖子,失聲痛哭,那匹馬也仰天長嘶,似乎是找到了知音。
聲律啟蒙典故:桃林牛已放,虞坂馬長嘶——《聲律啟蒙》被稱作最美音韻的國學經(jīng)典。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、清朝學